智慧城市筑梦人:不仅追求长远,更追求高度——访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孝斌
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,近年来我国移动物联网产业高速增长,不断融入生产生活,成为助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。《2023-2024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》显示,当前移动物联网持续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,未来将向更广范围、更深程度、更高水平发展,量质并举,助力数字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短短数年,我国移动物联网何以实现突破式进展?时代凌宇何以一跃成为物联网行业领军企业?未来如何推动移动物联网加快赋能千行百业?带着这些问题,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、时代凌宇董事长黄孝斌。
领先半步,把握战略主动
1990年,黄孝斌从福建屏南考入北京科技大学。硕士研究生毕业后,他成为中国冶金设备总公司最年轻的工程师,一头扎进轧钢车间生产一线,一干就是3年,3年里记录下23本工作笔记,长期的一线锻炼,加上周边环境的熏陶,让他把工业自动化技术刻进了骨子里。
2007年,物联网行业在中国刚刚萌芽,经历多年的工业自动化技术沉淀,黄孝斌敏锐地洞察到物联网发展的巨大潜力,在脑海里开始勾勒智慧城市的蓝图雏形,经过反复权衡后决定自主创业,致力于将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,用科技赋能城市发展。当年,他带领30多名年轻人,创立了北京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,主攻物联网产品和智慧城市解决方案,开启了创业之路。
创业初期,时代凌宇面临着市场认知度低、技术标准不完善、资金紧张等重重挑战。面对困难,黄孝斌团队没有退缩,他坚信“领先半步”的智慧哲学,从行业基础需求——数据采集和有效传播入手,带领团队从IT底层起步,自主研发了包括无线远程距离身份识别、无线数据传输和室内外精确定位等关键技术,构建了自己的“无线传感器网”。凭借这张“无线传感器网”,黄孝斌带领团队在物联网浪潮中赢得了市场先机,为在后续陆续兴起的智慧交通、智慧安监、智慧环保、智慧市政等各个物联网细分领域中大显身手,夯实了保持战略主动的根基,一跃成为物联网技术的首倡者、实践者。
创新融合,加快战略布局
当今世界,信息化浪潮云奔潮涌、气象万千。当代中国,网信事业发展突飞猛进、生机勃勃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互联网发展和治理不断开创新局面,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着网络强国阔步迈进。在这一过程中,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,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超过20.5亿,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“物超人”的国家。
与之相伴随,物联网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。“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:一是在技术应用中如何实现政府服务、居民需求和城市治理之间的平衡?二是随着物联网蛋糕越做越大,越来越多央企、国企和头部互联网公司也涌入了赛道,民营物联网公司如何布局细分领域,实现更大发展?”黄孝斌表示,越是面对挑战,越要有战略思维,想问题、做决策要顺势而为,借势而进。
现代城市治理下,政府有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需求,城市居民有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被公共服务满足的需求,企业有通过提供成熟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持续创造价值的需求。物联网技术应用也是如此。在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,黄孝斌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“三循环”应用创新模式:需求循环以政府和市民的需求为中心,用户在体验环境中完成对需求的优化,不断完善需求。技术循环以技术进步为中心,在需求拉动下,改进技术创新,将技术转化为产品,提出解决方案。解决方案循环则以解决特定的需求为核心,并在研究、体验、改进、应用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。
黄孝斌认为,“三循环”创新模式最终通过以用户为中心,用户参与的多主体协同创新、开放创新以至大众创新,来构建面向未来的创新模式,从而助力政府解决“城市病”,让城市居民享受更高效、更便捷的城市生活,企业创造出更多价值,从而实现三方主体的共赢。
面对物联网行业百舸争流的浩荡大势,黄孝斌深知,“勉强求全等于故步自封,要想打造一家基业长青的优秀企业,必须秉承和谐、开放、创新、协作的价值观,积极融入产业生态。”为此,黄孝斌带领时代凌宇坚持走开放融合之路,争取到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、中关村发展集团两家国资企业和阿里巴巴注资,成功让时代凌宇转型为混合所有制企业。同时,与国企、高校院所、民营头部企业开展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合作,构建起“科研院所+高等院校+企业+产业联盟”的产学研合作体系,融入多个产业大生态,携手进行创新产品推广,将生态圈与市场有机结合,一系列战略布局为企业健康发展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2019年8月13日,黄孝斌在京发表《融合·创新·蜕变》主题演讲,在业内首倡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(IBA)融合创新理念。该理念打破三者相互独立的状态,搭建起“数据采集-数据治理-数据挖掘”的闭环,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,让海量数据充分发挥价值,更好赋能智慧城市治理。“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不是某项单一的技术,很多时候需要将物联网的数据采集和互联、大数据的挖掘和处理,以及人工智能的辅助分析和决策融合在一起。”黄孝斌认为。
跨越周期,保持战略定力
2020年初,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暴发,让各行各业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。物联网行业也不例外。“当时,公司也面临严重经营困难。但转而一想,‘危’和‘机’是可以转化的,要把眼下形势之危转化为长远发展之机。”黄孝斌敏锐地判断:信息化技术手段将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,疫情对物联网是个机遇。基于这个判断,他带领公司技术研发部门成立应急工作小组,深入研判疫情防控中物联网应用的场景,并对产品研发和服务做出相应布局。
疫情暴发之初适逢春节前后,当时北京西客站已进入春运模式,人流量大,体温快速精准检测是必须攻克的难题。接受任务后,黄孝斌带领研发团队昼夜不停,第一时间研发出智能化非接触体温检测系统,实现1秒同时对15人进行无感体温检测,一旦发现体温超过37.3℃的旅客,系统会自动报警提示并在后台自动截屏保留图片和视频数据供追溯、查证,极大地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。此外,时代凌宇还相继快速完成了“北京市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检查系统”“街乡居民疫情防控填报系统”等系列疫情防控软件的研发,为北京市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。
疫情严重冲击了经济周期。后疫情时代,面对市场需求收缩,时代凌宇迎来了公司成立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。“面对困难,我们要保持定力,不能乱了阵脚。只要方向正确,就不怕路途遥远。”黄孝斌表示,战胜困难,要有跨越周期的信心和勇气,非常时期要采取非常措施。为此,他一手抓新赛道拓展,一手抓新绩效激励。
在赛道拓展方面,顺应AI大模型浪潮机遇,拍板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,聘请外部专家带队,组织公司精英技术团队攻关,聚焦研究大模型在基层治理、综合执法、数字建筑、虚拟电厂等细分领域的垂直应用,全力推进人工智能化转型。在绩效激励方面,建立一套鼓励员工创业的孵化器制度,制定了“共创、共担、共享”的激励机制,拿出超额贡献利润的30%与员工共享。“跨越周期之下,我们不但要把企业经营好,还要为中国的创新技术、创新模式、产业链整合迭代升级先行探索,形成经验,从而带动行业发展。”黄孝斌说。
“公司的发展就像跑一场马拉松,不是在进行一个急于求成的短跑,要有自己的节奏,并保持下去,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。”黄孝斌认为,持续创造企业价值,除了不断探索、摸索、试错,没有捷径。遇到困境,惟有不气馁,别无他法。就像跑马拉松,要保持自己应有的节奏,向着既定目标坚定前行,才能在风雨后见彩虹。
从福建屏南的山沟沟,到北京科技大学的校园,再到智慧城市的领军企业,黄孝斌的人生轨迹,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奋斗的印记。他带领时代凌宇从一家初创公司,一步步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、华夏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诸多荣誉,成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引领者,为城市数字化转型贡献了重要力量。
采访最后,黄孝斌指着办公桌背后墙上挂着的巨幅水墨画“泰山日出”说,对于事业与人生价值,“我不仅追求长远,更追求高度。”“如何运用科技力量,让生活更美好,使管理更高效”是他过去、现在,也是未来思考的重要问题,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。

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