争做中国机械式精量播种机行业引领者——访新疆天诚农机具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永良
在新疆农业领域,提起农机,就不得不提新疆天诚农机具制造有限公司(下称天诚农机)。天诚农机是一家以生产棉花、玉米、甜菜、油菜等作物精量播种机、耕整地机和各种现代农业配套机具为主的民营企业,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铁门关市。公司生产的农机在新疆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0%以上,并已成功销往疆外20个省区市,同时远销乌兹别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、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。
火车跑得快,全凭车头带。天诚农机的一部发展史也是公司创始人—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商联副主席、第五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“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”称号获得者于永良的个人奋斗史。
废弃厂房里启航农机制造梦
1993年,21岁的于永良还是一家农机修理厂技术员,工作之余,他喜欢琢磨农机具,绘图、设计改良……结合连队大面积农田作业的特点,他开始研究农机具的发明创造。
“那么大的土地面积,不能一直像农耕时代一样‘面朝黄土背朝天’地工作,不能全靠‘人拉肩扛’,要向机械化要动力。”谈及创业的最初动机,在新疆长大的于永良回忆说,“我当时就觉得,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对高效农业机械有深深的渴望。”
2003年,于永良与11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筹集30万元,租下一座废弃的农机修配厂,在漏雨的厂房里开启了农机制造的破冰之旅,同时开启的,还有他追逐机械式精量播种机研发的制造之梦。
创业初期,技术团队仅有7人,白天跑市场调研,晚上趴在旧图纸上画设计图。为攻克播种均匀性难题,他们连续3个月吃住在车间,用报废的汽车轮胎改制试验模具。生产穴播器模具的过程充满坎坷,从图纸绘制到机床数据读取打磨,再到规模化生产,任何一个细微差错都可能导致模具报废,报废就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再来。但他们毫不退缩,一次次在失败中摸索前行。
播种机组装完成只是第一步,投入应用前还需要接受田间地头的严苛检验。于永良带领团队成员整日穿梭于农田,在烈日下、风雨中,观察播种效果,记录数据,分析问题。经过600多次的反复设计、试验与完善,2008年,于永良带领研发团队最终成功研发出机械式精量播种机。这款播种机在实地检验中表现优异,把棉花种植空穴率降至5%,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,很快便赢得市场青睐。当年,这款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零跃升至25%,不仅填补了新疆市场空白,还以低于同类进口产品30%的价格快速打开局面,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2004年,于永良创立了天诚农机。
创新驱动让农机更显“科技范儿”
农耕时代,“汗水驱动”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。近年来,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,田地里集中成片的地块越来越多,每到收获季,大型收割机就成为田地里的“主角”。随着农机的广泛应用,“耕地不用牛、收割不用刀、喷药不下地、播种不弯腰”成为现实,“汗水驱动”也跃迁到“机械驱动”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引领下,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速,对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提出更高要求。农业质量和效益既受种子质量影响,也和种植、收割等技术息息相关,而在机械驱动时代,种植、收割又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农机的现代化程度。
“科技装备强是农业强国的重要特征。仅仅从‘汗水驱动’到‘机械驱动’还不够,还要实现‘智能驱动’,所以,天诚农机必须向智能化、高端化转型。”于永良进一步说道,科技赋能农业必然要求农机向创新驱动要动力。
2016年,于永良高薪聘请国内顶尖农机专家,投入年利润的20%建立研发中心。“有人说我太冒险,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我们必须抓住机遇。”于永良斥巨资建设了专业的精量播种机实验室和现代化生产车间,配备了大型激光切割机、数控加工中心、自动化上下料机器人、自动焊接机械手、大型喷丸除锈喷塑生产线等200多台(套)先进生产设备。
针对新疆棉田残膜污染问题,团队耗时两年研发出4MSK残膜回收机。测试阶段,于永良带着工程师在和田沙漠边缘的试验田连续工作45天,每天凌晨4点就守在地头记录数据。2020年,这款收净率达90%的农机一经推出便供不应求,成为新疆残膜治理的“主力军”。
针对新疆棉花种植精准度不高的难题,于永良带领团队研发智能精量播种机,通过链接北斗导航和传感器技术,将播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。一农场职工介绍说:“智能精量播种机效率很高,2个小时就能完成40亩棉田播种作业,而且种下的棉花播行端直、播深一致,可一次性完成铺膜、铺滴灌带、播种、覆土等多种工作,让我们省心不少。”
“我们研发的机械式精量播种机,先后获得兵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、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”于永良自豪地说。
采访中发现,在田间地头,除拖拉机、整地机等传统农机具外,带着北斗导航系统的高性能播种机、分流式平地机、全自动辣椒苗移栽机、植保无人机等科技感十足的智能农机装备纷纷上阵。
为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,近年来,天诚公司每年拿出产值的4%用于科研创新,累计投入达6800多万元。截至目前,天诚公司共取得国家授权专利189项,获得商标注册证2个,有效保护了机械式精量播种机械装备的关键技术。
越是困难,越要修炼内功
企业是经营主体,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是第一位的。对一个企业来说,如果缺乏内生动力,纵使有再好的机遇和条件,也难以持久发展下去;如果内生动力强劲,纵使一时遇到困难,也能不断爬山过坎,不断超越。
2022年,受疫情和国际供应链受阻影响,天诚农机订单锐减30%。一时员工人心惶惶。面对困难,于永良做出决定:不减薪、不停产,投资建设智能化生产线、设立自动化研究小组。“越是困难,越要修炼内功。”于永良鼓励公司员工说。
于永良深知,人才决定企业的未来。企业内功修炼得如何,关键看人才培养的效果。为此,天诚农机与石河子大学共建实训基地,累计培养农机工程师150余人;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、新疆农业大学、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、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项目研究,在实践中培训人才;安排部门、车间技术人员到南方知名企业学习、观摩、实地考察;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和比赛等。
响应乡村振兴战略,与兵团连队合作推出“农机租赁+技术培训”模式后,公司扶贫车间吸纳了几十个毫无农机技术背景的农民,随之新的难题又来了——如何把农民尽快培训成为技术工人?“一个播种机零件,要经过48道检测工序,每一个螺丝都关系到农机的质量,关系到天诚农机的声誉,也关系到农民的收成。”于永良说,针对这个问题,他提议新建立了3个技能培训室,“我要让每个工人都能看懂图纸。”
练好企业内功,高质量发展才能有底气。于永良表示:“过去靠性价比取胜,现在必须靠技术引领。”2025年,他计划投入5000万元建设数字工厂,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生产。
面对前来取经的年轻企业家,于永良分享自己的感悟时常说:“做企业就像种地,既要低头深耕,也要抬头看天。政策的东风、市场的需求、创新的勇气,缺一不可。在这其中,练好内功是最重要的。”
让中国农机的轰鸣声回荡在全球田野上
于永良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张地图:一张标注着天诚农机在国内的服务网点,另一张则布满中亚、东南亚的红色标记。
在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,于永良便开始布局国际市场。截至2024年底,依托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1400余台套各类作物精量播种机出口至中亚国家,让“兵团制造”走出国门。
今年一季度,天诚农机迎来出口业务高光时刻。公司已向哈萨克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输出精量铺膜播种机数量逾2600台,一举打破农机出口历史最高纪录,成为中亚农机领域的领军企业。
品牌和信誉是出口热销的保证。2019年,天诚农机产品首次出口塔吉克斯坦。中亚市场对农机的需求多元,于永良带队赴当地考察时发现,当地农户急需兼具播种、施肥、铺膜功能的一体机。回国后,他带领技术团队在3个月内研发出多用途机型,在塔吉克斯坦田间测试时,该国农业部部长竖起大拇指对于永良说:“中国农机让我们的效率翻了一番!”
“我们这代农机人,要把文章写在全球大地上,把成果留在农民笑脸上。我的目标是,让中国农机的绿色引擎轰鸣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。”于永良自信地说。
在自身实力和规模扩大的同时,于永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,在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之前,向喀什地区、阿克苏地区、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的贫困县市无偿赠送棉花、玉米等各类播种机数十余台,零配件8000余件。还主动参与多项扶贫、献爱心捐助活动。
在采访中,记者注意到,于永良反复提到“敬畏土地”四个字。这位从黄土地里走出来的企业家,始终保持着对农业的赤子之心。他不仅打造了一家世界级的农机企业,更用奋斗创新诠释了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责任担当。或许对他来说,当农机的轰鸣声在田野间回荡,那不仅是丰收的旋律,更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铿锵足音。
“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,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。新征程上,我将以奋斗回应时代召唤,以‘成为中国机械式精量播种机行业的引领者’为目标,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更大力量。”于永良表示。

微信公众号